-
平遥超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启动
平遥超山自然保护区近日启动森林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计划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吸引投资1953万美元,重点打造百福寺、孟良寨两大生态旅游区,构建集文化体验、康体休闲、自然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该项目已被列为鼓励类招商引资项目,有效期一年半,旨在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升级。 一、项目背景与选址优势 平遥超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27.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80%,拥有200余种木本及草本植物,生态系统完整。保护区内四季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充沛,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资源,百福寺、孟良寨等历史古迹保存完好,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先天条件。 二、核心建设内容 项目规划建设3000平方米旅游接待站,修复百福寺、孟良寨古迹,配套建设度假村、康体休闲中心及水上娱乐设施。其中,孟良寨区域将打造垂钓中心和步行观光道,百福寺片区侧重文化体验与禅意休闲,形成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 三、产业联动与市场潜力 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1930万辆,消费升级趋势显著。湖南省汽车产业同期快速发展,广汽、比亚迪等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预示文旅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平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年游客量超千万人次,项目可依托现有客流实现资源转化。 四、政策与投资保障 该项目属国家鼓励类产业,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投资方式灵活,支持合资或独资模式。晋中市已将文旅康养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覆盖主要客源地,投资风险可控。 五、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发过程将严格遵循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采用低碳环保建材,控制建设规模。运营阶段拟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游客分流与生态监测平衡,确保生物多样性不受破坏。 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筹备阶段,建成后预计年营收可达数亿元,带动周边就业逾千人,成为山西省生态旅游示范项目。
2025-08-21
-
祁县光伏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清洁能源点亮美丽乡村
祁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50余万元,在多个村庄建设155KW光伏电站,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当地能源结构,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规划 祁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清洁能源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光伏发电项目选址于光照条件优越的修善村、梁村和乔家堡村,总装机容量达155KW,预计年发电量可观,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二、技术优势与环保效益 项目采用高效太阳能光伏板,具备转化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并网后,每年可替代大量传统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助力祁县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三、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 光伏电站建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部分收益将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改善。此外,光伏板下空间可探索农业种植,形成“光伏+农业”的复合模式。 四、未来展望 祁县计划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探索储能技术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一项目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经验,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025-08-21
-
忻州新能源产业升级:东润环能风电项目助力绿色发展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忻州市正通过招商引资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北京东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2.142亿美元,在忻府区秦城乡建设总装机容量200兆瓦的风电项目,该项目将采用合资、合作或独资模式,建设周期两年,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达2亿千瓦时,可为当地创造超1700万元年度税收,并带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投资价值 项目选址忻州顿村温泉度假区周边,规划用地13.15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当地年均风速5.8米/秒的风资源优势。根据可行性研究,风机机组将采用3.6兆瓦智能风机,通过35千伏集电线路接入国家电网。电价执行0.54元/千瓦时的标杆上网电价,项目全生命周期(25年)预计总收入超30亿元。 二、产业协同效应 除电力生产外,项目将配套建设储能设施,与区域内现有地热资源形成多能互补体系。忻州市已规划建设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落地后将吸引至少3家叶片、塔筒配套企业入驻。统计显示,类似规模项目在建设期可提供800个临时岗位,运营期需150名专业运维人员。 三、环境与社会效益 项目采用低风速风机技术,噪声控制在45分贝以下,场区植被恢复率要求达90%。与同等规模火电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忻州市已将该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发电收益的5%将用于当地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改善。 四、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山西省2023年出台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对风电项目给予土地租金减免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忻州市成立专项工作组,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电网接入方案已通过省级评审。目前,项目已完成微观选址和环评公示,预计2024年三季度开工。 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忻州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综合能源枢纽转型,其"风电+温泉"的生态开发模式,为华北地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随着配套产业链的完善,忻州市新能源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
2025-08-20
-
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双轮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作为山西省转型综改的重要载体,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现代物流与新型工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该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依托基础区和工业新区的差异化定位,正加速构建国家级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采用"一区两片"的空间架构,基础区聚焦现代服务业,工业新区发力先进制造业。基础区凭借紧邻太原火车东站的区位优势,建成国家级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吸引多家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入驻;工业新区则通过大运高速、北同蒲铁路构建的立体交通网,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 二、基础区打造物流产业高地 4平方公里的基础区已形成"五总部一平台"的产业矩阵:盛唐、唐久等物流龙头企业构建智慧仓储体系,晋豫鲁铁路通道项目强化多式联运功能。该区域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效率,物流配送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40%,获评全国物流创新示范基地。 三、工业新区培育先进制造集群 43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划定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8个,其中投资超50亿元项目5个。园区配套建设省级材料实验室和装备检测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 开发区累计完成16项专项规划编制,建成区实现"九通一平"全覆盖。工业新区污水处理厂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分布式能源站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绿色建筑占比达65%。 五、创新服务体系 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配套人才公寓1500套,建成省级双创基地3个,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率保持25%以上。 当前,该开发区正推进二期扩区规划,计划新增产业用地15平方公里。通过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科技赋能,力争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太原市经济增长的核心支点。
2025-08-20
-
忻州顿村温泉度假区打造新能源轻型电动车辆产业集群
近年来,忻州市忻府区依托顿村温泉度假区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规划以轻型电动车辆生产为核心,重点布局动力电池、电机及充电设备等配套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规模达9.8亿美元,旨在构建集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方向 项目列入省级鼓励类产业目录,聚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延伸领域。核心建设内容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高效电机系统及锂电池安全充电技术三大板块,覆盖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忻府区通过合资或独资模式吸引资本,计划一年内完成首期产能建设。 二、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 项目区位于忻府区秦城乡,规划面积13.15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超2亿立方米,水温稳定在43℃—47℃之间,其硫酸钠钙型地热资源含氡量全国领先。这一条件为电池材料热处理、设备恒温测试等环节提供了天然能源支撑。此外,周边高速公路与铁路枢纽可保障原材料及成品运输效率。 三、技术路径与市场前景 动力电池项目将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硅碳负极技术,能量密度目标突破300Wh/kg;电机系统研发侧重轻量化与低损耗设计,适配轻型车辆需求;充电设备则引入智能温控模块,解决快充场景下的锂电池热失控风险。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轻型电动车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华北地区需求尤为突出。 四、配套政策与实施进展 忻州市已出台土地出让优惠、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目前,项目区内已完成地质勘测与环评工作,首条电池中试线将于2024年三季度投运。专家分析,该产业集群建成后,可带动上下游超200亿元产值,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
2025-08-20
-
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长治市以产业转型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长治市正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产业转型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7年,长治市获批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推进煤炭清洁利用、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通过压减煤炭产能165万吨,同步发展新能源装备、现代煤化工等项目,传统产业增加值回升19.56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增速达8.69%。襄垣县潞安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成为高硫煤高效利用的示范案例。 二、经济结构优化显现活力 长治市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关停3座煤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房地产与工业品去库存,降低企业负债率与制度性交易成本。2017年一季度数据显示,GDP增速达7.7%,财政收入增长22.0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和7.5%,经济质量持续提升。 三、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点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布局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北斗数据中心分中心,推进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发展。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太行山大峡谷等景区通过5A创建推动文旅融合,旅游总收入增长12%。 四、深化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完成13个开发区整合改制,推行“三化三制”管理模式,襄垣、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开区。国资国企改革盘活20户企业资产,投资审批实行“多评合一”等简化流程,金融改革实现农商行县域全覆盖。 五、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对接“一带一路”与中原城市群,组织企业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完善太焦高铁、机场改扩建等基础设施,设立铁路口岸作业区。招商引资聚焦产业链精准对接,全年落地PPP项目5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5亿美元。 六、民生保障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实施精准扶贫“八大工程”,通过特色农业、光伏扶贫等带动6.8万人脱贫。开展“五道五治”环境整治,淘汰高污染产能,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2025-08-20
-
北京嵘浩电商运营中心落户山西大学城助力青年创业
在山西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山西大学城近期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北京嵘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中心。该项目聚焦高校市场资源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电商人才孵化平台,为区域互联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校企协同构建电商生态圈 北京嵘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专注高校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其运营中心选址山西大学城具有战略意义。该中心将依托大学城周边十余所高校的智力资源,搭建集实训、孵化、运营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目前已与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课程体系。 二、创新模式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项目通过"实训+创业"双轨制培养机制,为在校生提供店铺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实践岗位。数据显示,首批参与的200余名学生中,超六成已掌握独立运营电商店铺技能。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有效缓解了传统商科专业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其经验已纳入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 三、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运营中心特别设立山西特产电商推广部,已帮助清徐老陈醋、平遥牛肉等20余个本土品牌完成线上渠道建设。通过大学生创意团队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形成"品牌年轻化改造-电商运营-物流配套"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年内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四、长效合作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校企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评估人才培养成效。同时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对优秀学生团队提供从场地支持到流量扶持的全周期服务。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为全国高校园区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此次落户标志着山西大学城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未来,随着更多高校资源的整合,该项目有望成为连接华北地区高校与产业端的重要枢纽,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持续输送复合型电商人才。
2025-08-20
-
忻州生态产业园招商引资项目:电气机械制造业新机遇
随着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忻州市生态产业园正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周期两年,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区域内火电、冶炼、焦化等传统工业密集。2021年山西省出台《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重点行业实施脱硝改造。在此背景下,忻州生态产业园规划50亩工业用地,面向环保型电气机械制造领域开展合作,项目类型属允许类,投资方式灵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二、核心优势分析 1. 市场需求明确:山西全省现存火电机组容量超6000万千瓦,冶金、焦化企业超200家,脱硝装置年更新需求规模约20亿元。 2. 政策支持有力:忻州市2022年将高污染行业改造列入重点项目清单,对环保设备采购给予最高15%的财政补贴。 3. 区位交通便利:园区毗邻二广高速,距雄忻高铁枢纽站仅8公里,原材料运输半径可覆盖京津冀地区。 三、技术及环保方案 项目采用低温SCR脱硝技术,氮氧化物去除效率达85%以上,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30%。生产环节配置脉冲除尘设备和VOCs催化燃烧系统,废气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特别限值要求。 四、投资回报预测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投资回收期约10年,运营期内年均税收贡献500万元。产品主要供应晋北地区工业客户,同时辐射内蒙古、河北等周边省份,市场占有率预计可达同类产品的12%-15%。 五、合作要求 意向投资者需具备电气设备制造领域经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或成熟生产工艺。园区可提供"七通一平"标准化厂房用地,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额外给予土地价格优惠。 当前,忻州市正加速构建"高端装备+环保服务"产业链,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区域环保装备本土化配套能力,为山西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案例。
2025-08-20
-
晋城企业逆境突围:转型升级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晋城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与内生动力培育双轮驱动,推动本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逆势增长。一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链延伸,不仅稳住了生产经营基本盘,更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形成新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创新驱动破解增长瓶颈 面对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晋城装备制造企业率先启动智能化改造。2022年,某铸造企业投入数字化生产线后,产品良品率提升12个百分点,能耗下降18%;另一家煤层气设备制造商通过自主研发液化技术,将单日处理能力提高至行业领先水平。这些案例显示,技术创新正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压力的核心武器。 二、绿色转型开辟增量空间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晋城能源企业加速向清洁化转型。某煤化工集团投资建设的焦炉煤气制氢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6万吨;光伏组件生产企业通过叠瓦技术升级,使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1.5%。环保政策的倒逼效应,反而促使企业挖掘出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产业链协同构建竞争优势 针对供应链波动风险,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2023年,精密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检测中心、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成员企业运营成本超15%。这种上下游协同模式,既强化了抗风险能力,又提升了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管理革新释放内生动力 多家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数字管控"双轨改革,某建材公司通过物联网改造仓储系统后,库存周转率提升3倍;纺织企业引入智能排产系统,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管理效能的提升,为企业应对成本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 当前,晋城已形成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的转型格局。在复杂经济形势下,这些"蛮拼的"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在逆境中锻造出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转型升级的实践,不仅为当地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更积累了值得借鉴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2025-08-20
-
阳泉开发区创新转型之路:从资源重镇到数字产业高地
在山西省阳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面貌。通过构建"一带两翼"发展格局,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该区成功实现从煤铁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跨越转型,成为山西省产城融合示范的标杆。 一、战略布局构建发展新格局 阳泉开发区制定《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作为主导方向。创新提出"一带两翼"空间规划,以现代制造园区为核心,信息产业园和庙堰工业园为两翼,形成大雁式发展架构。2021年启动的东区工业园三期开发工程,计划通过3至5年建成国家级产业示范区。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的落户成为重要转折点,该项目带动形成包括金融科技、智能硬件等在内的产业链条。2021年举办的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座谈会吸引48家企业参与,达成23亿元投资意向。开发区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设立科技扶持资金等举措,已培育6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5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三、创新平台培育发展动能 区内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超百家,产生专利技术300余项。创客空间建成两期共6289平方米孵化场地,入驻项目60%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带动就业500余人。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某纳米材料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其全球首创的煤层气制纳米碳技术已获5000万元订单。 四、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 阳泉开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众盈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实施"飞地经济"模式,帮助传统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某机械制造企业搬迁后研发的航天工艺技术填补省内空白。连续四年举办海外人才交流活动,引进包括中科院团队在内的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 当前,阳泉开发区正围绕"转型创新升级行动"目标,推进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的"1+N"开发区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数字基建、完善产业生态,该区逐步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8-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